杆骨八提鲁嘎壳(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价标准

编号:
T/CMAM T35-2018
序号:
08
疾病名:
风湿性关节炎
土家语:
Ref sux kax biex liex zenx
注音:
热书卡别列证
英文:
distal radius fracture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汉文名称:桡骨远端骨折 英文名称:distal radius fracture 土家语名称:杆骨八提鲁嘎壳 杆骨八提鲁嘎壳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 2-3cm 以内的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主要发生在 6-10 岁和60-75 岁两个年龄段,在 6-10 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 60 - 75 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从发生的原因看,在 6-10 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 60-75 岁阶段,低能跌伤较多,其原因与高龄及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相关。

阅读书籍    定位到PDF页面

返回常见病疗效评论标准列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均不适应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进行研究并适时采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应用文件,其公开发布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田华咏 梅之南 田禹顺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移位严重者,腕掌侧隆起,而其远侧向腕背侧突出,从侧面可见典型“餐 叉样”畸形;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并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茎突同一水平甚至高于足骨 茎突的平面,从手掌正面观见腕部横径增宽和手掌移向桡侧,呈“枪刺状”畸形。

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移位严重的呈“锅铲样”畸形,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有时掌侧骨皮质粉 碎形成骨折,碎骨块移向屈肌鞘管,压迫腕管,刺激正中神经,产生感觉障碍。

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较少见,属于关节内骨折,伴有背侧腕关节半脱位或脱位,腕掌侧触之有 空虚感,骨折端有时可触及移位的骨折块。临床检查桡骨远端有压痛,可触及移位的骨折端可有骨擦 — 23 — 音。伴有三角纤维复合体损伤或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患者,尺骨茎突可有压痛或向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掌侧缘骨折:极少见,属于关节内骨折,伴有掌侧腕关节半脱位或脱位,腕背侧触之有 空虚感,骨折端有时可触及移位的骨折块。临床检查桡骨远端有压痛,可触及移位的骨折端可有骨擦音。

 

量化标准
土家医辩证分型表:

4.3.1 土家医分型

伸直型骨折表现远端骨折向背侧和桡侧移位;骨折处向掌侧成角;桡骨缩短;骨折处背侧骨质嵌 入或粉碎骨折,掌倾角和尺倾角减小或成负角;有时可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屈曲型骨折表现为远端骨折块向掌侧和桡侧移位,骨折处向背侧成角。

背侧缘及掌侧缘骨折表现为腕关节半脱位或脱位,骨折通过关节面。

4.3.2 土家医辨证分期

4.3.2.1 早期 伤后 1-2 周,肌肉、筋脉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其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部肿胀、疼 痛。

4.3.2.2 中期 伤后 3-4 周,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 未止。

4.3.2.3 后期 受伤 4 周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气血亏损,体质虚弱。

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 15°以内。 — 24 —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 45°以内。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