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骨八提鲁嘎壳(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指南
- 诊断要点
- 临床表现:
1、伤后腕部疼痛并迅速肿胀,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 1/3,腕关节活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手指做握拳动作时疼痛加重,暴力轻时,骨折嵌插而无明显移位,畸形不明显;
2、暴力重,伸直型杆骨远端移位严重者,腕掌侧隆起,而其远侧向腕背侧突出,从侧面可见典型“餐叉样”畸形;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并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茎突同一水平甚至高于足骨茎突的平面,从手掌正面观见腕部横径增宽和手掌移向桡侧,呈“枪刺状”畸形。
3、移位严重的屈曲型杆骨骨折呈“锅铲样”畸形,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有时掌侧骨皮质粉碎形成骨折,碎骨块移向屈肌鞘管,压迫腕管,刺激正中神经,产生感觉障碍。
4、杆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较少见,属于关节内骨折,伴有掌侧和背侧腕关节半脱位和脱位,腕背侧或掌侧触之有空虚感,骨折端有时可触及移位的骨折块。临床检查杆骨远端有压痛,可触及移位的骨折端可有骨擦音。伴有三角纤维复合体损伤或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患者,尺骨茎突可有压痛或向背侧移位。
- 辅助检查:
1、X 线检查即可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并可作为复位的依据。常规摄前臂包括腕关节的正侧位 X 线片可确诊。典型的伸直型杆骨八提鲁嘎壳骨折移位表现为以下几点:杆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移位;杆骨远端骨折块向桡侧移位;骨折处向掌侧成角;杆骨短缩,骨折处背侧骨质嵌入或粉碎骨折;杆骨远端骨折块旋后;正位片示尺偏角小于 20°,侧位片上示掌倾角小于 10°。典型的屈曲型杆骨远端骨折骨折 X 线片表现是杆骨远折端连同腕骨向掌侧、近侧移位,尺骨茎突可发生骨折。很少有嵌入骨折,掌侧骨皮质常有粉碎骨折块,骨折块旋转,杆骨短缩。
2、杆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典型 X 线表现为骨折位于杆骨远端背侧缘或掌侧缘,骨折块较大时常与腕关节一起向掌侧或背侧半脱位。
3、X 线片上常见合并有尺骨茎突骨折,骨折的尺骨茎突不同程度的分离,严重者向桡侧移位。如果无尺骨茎突骨折,而杆骨远折端向桡侧移位明显时,说明有三角软骨盘的撕裂。
4、对于关节面粉碎严重者可做 CT 检查,以了解关节面损伤情况。
- 鉴别诊断
- 治疗方案及原则
- 辩证论治
- 早期
-
- 主症:
- 伤后 1-2 周,肌肉、筋脉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其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部肿胀、疼 痛。
- 治法:
-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 方药:
戊灭阿沙(血当归)12g、翁死席(地胡椒)15g、黄剥皮 10g、竹根七 10g、破皮走 血(三百棒)20g、不拉西(桃仁)8g、生地 12g、土川芎 10g
用法:水煎,内服。1 日 1 剂,2 次分服。连服 5~7 剂。
- 中期
-
- 主症:
- 伤后 3-4 周,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 未止。
- 治法:
- 接骨续筋,和营生新。
- 方药:
戊灭阿沙(血当归)12g、阿鲁嘎起(接骨木)10g、地罗汉(地鳖虫)6g、续断 12g、 川芎 10g、巴山虎(巴岩姜)10g、米米页(泽兰)6g、白芷 10g、五加皮 15g
用法:水煎,内服 1 日 1 剂,2 次分服。连服 5~7 剂。
- 后期
-
- 主症:
- 受伤 4 周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气血亏损,体质虚弱。
- 治法:
- 补气养血,强筋壮骨,补肝益肾。
- 方药:
爽卵必苏苏(土党参)15g、戊灭阿沙(血当归)12g、牛萝卜(川断)12g、土川芎 9g、鸡血藤 9g、阳雀花树皮 9g、丝绵皮(杜仲)12g、五加皮 15g
用法:水煎,内服 1 日 1 剂,2 次分服。连服 5~7 剂。
注:儿童骨折中后期不需要内服土家药。
- 其他疗法
- 分型分期说明:
分型:
杆骨八提鲁嘎壳,根据所遭受暴力作用的方向、受伤对患者的体位和骨折移位方向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伸直型(Colles 骨折)、屈曲型(Smith 骨折)、杆骨远端关节内背侧缘骨折(Barton 骨折)和掌侧缘骨折(反 Barton 骨折)4 种类型。
分期:
早期:伤后 1-2 周,肌肉、筋脉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其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部肿胀、疼 痛。
中期:伤后 3-4 周,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 未止。
后期:受伤 4 周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气血亏损,体质虚弱。